招商引资

乐至县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落实的意见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政策法规
点击数:1,556 views    字体:         
  • 乐至县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落地落实的意见

    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和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推动我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确保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明确工作重点,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对标脱贫标准,全面排查贫困村和贫困户短板。突出产业培育、就业促进、基础设施等重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落实“县主体、乡(镇)主责、村组主抓、部门帮扶”攻坚责任。深化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依纪依法坚决查处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弄虚作假等问题。2019年完成22个贫困村退出目标,确保拟脱贫的5351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二)狠抓政策实施,落细落实脱贫工作。持续发挥”“精准扶贫120”“脱贫攻坚大讲堂”等特色亮点的作用,充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推动政策和资源向贫困群众和贫困村聚集。加强贫困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开发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强化医疗救助保障、低保兜底、教育保障等政策落实,落实分级诊疗、一站式结算等制度,确保贫困户患者县域内住院个人承担费用不超过10%。加大对“插花式”贫困帮扶支持力度,实现与贫困村贫困户同步达标脱贫。进一步规范“幸福基金”使用管理,建立“幸福基金”台账,实行专项核算,定期公示。抓好“双十双百”行动,扎实开展“扶贫日”系列活动、“以购代扶”等精准扶贫活动,引导社会支持扶贫、参与扶贫,促使扶贫大格局进一步完善。

    (三)持续巩固成果,着力提升脱贫质量。完善贫困动态监测机制,做好脱贫返贫的跟踪监测和预警评估。常态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抓好已脱贫对象的巩固提升,杜绝“一脱了之”的松懈思想。进一步健全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多措并举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补齐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

    二、聚力攻坚人居环境,坚决打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仗

    (一)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一是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推广“户分类、村(社区)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探索“户分类、企业收集、企业运输、县处理”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收转运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封闭运输。推进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存量生活垃圾治理。二是进一步规范养殖生产活动。巩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成效,加快建设种养循环园区,促进种养循环利用。推广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减少农膜的使用量,针对废旧农膜回收,做到应收尽收。三是完善排水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千村示范工程”,加快建设镇村污水处理厂(站)和配套管网。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定期开展河湖库水体生态环境安全评估。加强生态河塘、渠道、河道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四是全面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鼓励农村户用厕所退街、进院、入室,消除简陋旱厕,引导农户配套建设卫生厕所。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和扶贫新村建设,推进乡村公共厕所建设。五是大力推进旧村改造与村容村貌提升,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乡村公共空间和道路照明设施,统筹推进农村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乡村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传承乡村建筑历史文化。到2020年底,力争实现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和50%左右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深入推进“美丽乐至·宜居乡村”建设。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2019 年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67个;创建县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4个以上、示范村30个以上,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以上、示范村10个以上,积极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大力推进三条宜居乡村走廊建设,以陈毅故居旅游大道为纽带,打造“帅乡红韵、至美画卷”;依托阳化河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打造“阳化水岸、绿美乡村”;依托濛溪河沿线优质粮油生产基地,打造“丰收田园、渔香人家”;依托现代蚕桑产业园,打造“桑都桑海、蜀中乐园”,着力建设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

    (三)全面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科学推进乡村路网建设,力争到2020年县道专养率达到100%,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达到AAA级。加快完成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建设,启动实施二期工程。有计划推进乡镇燃气管网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天然气“村村通”。扎实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到2020年,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4%,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0千伏安。加快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94%。大力开展“雪亮工程”建设,到2020年实现符合建设条件的村全覆盖。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点和节点,加强冷链运输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三、提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全力打造高效农业发展平台

    (一)全力打造“中国桑都”。高标准、高水平编制“中国桑都”蚕桑产业园规划,促进企业集中、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发展。推进蚕桑全产业链发展,多元开发桑叶茶、桑葚酒、桑枝菌、白僵蚕等综合产品。加强品牌打造,积极举办蚕桑文化活动,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增强“中国桑都”品牌影响力。

    (二)全力推进三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将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园、阳化河现代农业园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认真落实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措施,完善制度机制,抓好规划建设,特别是抓住用好成资同城化重大机遇,着力提升农业园区的竞争力、带动力。

    (三)全力壮大四大特色农产品组团。对接成渝都市需求,突出“科技、市场、品牌”三个关键环节,规划布局青花椒、乐至黑山羊、乐至白乌鱼、天池藕粉“四大组团”。积极组织参加“农博会”,加强品牌推介,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企业合作,建立多元化网上销售平台。

    (四)全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与加工流通、休闲文化、科技教育、运动康养和电子商务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多种形态的农旅融合示范区。增强“产加销消”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