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至历为古蜀国、秦、汉、三国之蜀国、两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魏辖地。
北周建德四年(575)县地置多业县,隶普慈郡。隋开皇三年(583)普慈郡废,多业县属普州。十三年改多业县为普慈县,仍隶属普州。三年析普慈县地置乐至县,同隶普州。贞观元年(627)县随普州隶剑南道东川。天宝元年(742)改普州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改郡复州,县隶郡州未变。
唐末及五代时期,县相继为前蜀(907—925)、后唐(925—934)、后蜀(934—965)所据,建置均沿唐制。
北宋乾德三年(965)并唐时剑南道东西两川为西川路,县随普州隶之。五年并普慈县入乐至,仍隶普州。咸平四年(1001)分置梓州路,重和元年(1118)改梓州路为潼川路,县隶如故。南宋宝祐中期(约1256年前后)普州、乐至均废。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县地属遂宁州。至正四年(1344)复置安岳县,县为辖地。二十二年县地随安岳为明玉珍大夏政权所辖。明成化元年(1465)分安岳六乡复置乐至县,编户七里,属潼川州。正德九年(1514)县隶成都符简州。嘉靖元年(1522)县属潼川州。崇祯十七年(1644)张献忠在蜀建立大西政权,县废。
清顺治三年(1646)平蜀,沿明制,县地仍属潼川州。因连年战争,地旷人稀,废不成治。康熙二年(1663)县地并入遂宁,四年并入蓬溪。十年乐至复置,安岳并入。十九年县始颁印设官司,并兼摄安岳县事。五十八年兼知合州,属潼川州。雍正六年(1728)复置安岳县,与乐至分治。十二年潼川州升为府,县隶属不变。嘉庆七年(1802)县属北川道潼川府。
民国元年(1912)四川军政府裁川北道。二年恢复道制,废府厅州,县属北川道。三年改川北道为嘉陵道,县为辖地。十七年废道,县隶属于省。二十四年建立四川行政督查区,县属四川第十二行政督查区。
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14日乐至全县解放,县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1952年9月川北行署撤,县隶四川省遂宁专区。1958年10月,县改隶内江专区。1968年、1985年2月内江专区先后改为地区和市,县属之。1998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内江市一分为二,县属资阳地区。2000年12月资阳地区改制建市,县属资阳市。历代沿革,距今已有1430余年历史。
乐至县辖天池镇、佛星镇、孔雀乡、石佛镇、龙门乡、蟠龙镇、回澜镇、东山镇、龙溪乡、石湍镇、双河场乡、通旅镇、童家镇、中天镇、高寺镇、放生乡、大佛镇、凉水乡、良安镇、金顺镇、全胜乡、宝林镇、劳动镇、盛池乡、中和场镇等25个乡镇。25个乡镇分辖602个行政村、3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866个村民小组、247个居民小组。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86.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