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的变迁
行走在乐至的街上,不时会看到以砚山为名的商号,可是知道砚山的人却不多。能够说出砚山来龙去脉的人就更不多了。现在砚台山正在隆隆地炮声中被夷为平地,砚台山已不复存在,今后知道砚台山的人就更少了,甚至慢慢会被邑人遗忘。
砚山即城南的砚台山。山上有寇公祠、寇公洞。它的山顶像一个砚台,中间一泓清泉,一年四季清澈鉴人;四周梅树翁然,每到岁末春初,瑞雪纷飞,腊梅吐蕊,满城飘香:从山顶到山脚古树参天,四时风光宜人。传说寇公曾在山上居住,在岩洞中读书,在山上漫步,在池畔洗砚。可见砚台山不是以形闻名,而是以人闻名。
寇公何许人也?寇公者,寇准也;古典戏曲中谑呼寇老西儿。据宋史载,寇准字平仲,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宋太祖年号)进士,宋真宗时官至宰相。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时,他反对时任参政王钦若等人的南迁偏安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并战胜契丹,与之订立澶渊之盟,为北宋王朝赢利了数十年边境安宁,可谓功勋卓著,名垂千古,堪与当今陈毅元帅比肩。传说寇准曾在乐至做过县令,史书没有记载,有所凿天池和城河遗迹可考,后人为感念寇准在乐至做县令的官德,在山上寇准曾读书的岩洞旁立了一祠以示纪念,千百年来“寇洞书声”的美誉一直在民间传颂。“寇洞书声”、“砚山梅香”、“天池瑞莲”构成乐至县城独特的人文景观。
去砚台山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天池草亭出发,经过县人民医院一片杂乱的棚户区,曲折可达寇公祠;另一条是沿武装部院内歪歪斜斜的石梯拾级而上,可直达砚台山顶。
笔者有幸,曾在砚台山上与寇公祠比邻居住了十八年。熟悉砚台山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知道哪一块瓦砾下有几只蛐蛐,嘟一个石包下藏着几条小青蛇。见证了砚台山的变迁,目睹了寇公祠在风雨中飘摇落败。
寇公祠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正殿紧靠砚台山石壁,翘椽筒瓦,穿斗结构,最具特色的是屋脊,青花砖砌成,两端上翘,就像乌纱帽翅。修建于什么年代,无人考证,大概是清初的建筑:虽然屋脊有些破损,瓦沟里覆满叶土,长满瓦莲花、青苔等背阴植物,但还是可看出其建筑典雅精巧,无处不透出古朴气息。
寇公洞在正殿左侧厢房后边一块大石包下面,深丈许,十余平方米大小,一如一个方正的客厅,冬暖夏凉,果真是读书的好地方。洞壁左侧有一方约长三尺宽一尺五的石刻,为有名的“寇公六悔”铭:
官行私曲失时悔
艺不少学长时悔
见事不学用时悔
富不俭用贫时悔
安不惜身病时悔
醉发狂言醒时悔
正殿右后角有一泉。深二尺,泉可鉴天,终年不竭,掬一口,清洌甘甜,想必是当年寇老在此居住所凿,理所当然该称为“寇公泉”了。
过天井是门厅,两扇大木门,门外一条破损的石级曲折而下直达天池。正门两边石柱上刻着一副对联:
孤注声名垂宇宙
万花香影绕祠堂
寇公祠左厢房有一道小门。出小门,走过一段长满野草的小径,就是砚台山顶了。砚山梅花早已香消魂断,砚台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武装部开来的推土机铲平,成了民兵训练场地,只留下一块突兀的石包覆盖着寇公洞,还可依稀推想砚台山顶的模样。站在砚台山下,寇公祠、寇公洞就在脚下,可俯视天池、绿荷、草亭、曲桥、垂柳,对望“崇教晓钟”、左顾“西岩夜月”、右盼“文笔耸翠”,回望东南孔雀西边仙鹤,遥想千年古城风貌,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笔者有怀古诗一首赞道:
一泓清流护乐阳,瑞莲花开满城香。
孔雀翩翩来天外,仙鹤点点舞夕阳。
千家瓦庐画境里,四围青山野趣长。
澶渊主盟竖子名,砚山立祠纪寇郎。
砚台山在邑人心中之重,不在于它的风光,而在于它承载着乐至近千年的文化沉淀,承载着一段没有史书记载的历史。寇准虽然是一封建士大夫,但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贤相之一,官德政声都有定论。在乐至做县令,甘守寂寞,晨昏苦读,亲民爱民,凿池筑渠造福千秋,后出将入相终成其大事。“寇洞书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其价值难以估量。一九八六年三月,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锋将军参观寇公祠时,在寇公洞前说过一句话,为政者都应该来看看寇公洞。我想他是告诫随行人员要像寇公一样读书,牢记“寇公六悔”,做清官,做好官,做百姓爱戴的官。而更重要的它还承载着邑人的梦想:古有寇丞相,今有陈元帅,一相一帅,一古一令,加之现代巨儒谢无量,三颗巨星辉耀,是乐至的骄傲,保护好他们的遗迹,是邑人的责任。城市的规划、城市建设围绕这三颗巨星做文章,其巨大的经济的、文化的价值,必定造福后世。
上一篇:« 关于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摄影展征稿启事的通知 | 下一篇:乐至县举行纺织鞋业投资推介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