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蟠龙
从乐至县城出发,沿318国道东行60华里,便到了蟠龙镇。
蟠龙镇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清朝乾隆一年(1736年)重建于现在地址。
蟠龙镇在清朝时期隶属于川北道渔川府(现在的三台县)。
民国24年(1935年)至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称蟠龙乡。
1958年至1984年,称蟠龙人民公社。1984年至1992年7月,称蟠龙乡。1992年8月至今,称蟠龙镇。
蟠龙镇座落在遂宁、安岳三县(区)交界之间,是安居区辖地的分水、拦江、水井、红星;安岳县辖地的悦来、来凤风、八庙、通贤、石鼓;本县辖地的太来、保安、土桥共计12个乡、镇(办事处)的贸易集散轴心街市。
蟠龙古镇静卧在蟠龙河岸。五座山坡拱卫着蟠龙场。民间传说因蟠龙河水散发的醇香,氤氲飘向天空,引得天庭的五匹神马馋涎如雨。
一天,趁管马仙官上厕所的时候,五匹神马一齐降落凡间,俯在蟠龙河畔,畅饮蟠龙河水。
管马仙官发现五匹神马私自下凡,慌忙向玉帝跪奏此事。玉帝便传执法大仙,施法将五匹神马变成五座山坡。就这样,五匹神马永远留在了凡间。因此,旧时的堪舆大师把蟠龙场的地形称为“五马归槽”。
蟠龙镇的名胜古迹很多:有远古人在岩上开凿的古石洞,有古人对外交往的古道,有建于店代的古刹,有建于清代的古桥,有远古时代的古墓,有年逾数百年的古树,还有至今尚存的古民俗。
蟠龙镇的地方风物传说很优美:有蟠龙河的传说,藏龙洞等民间传说。其中,关于藏龙洞的传说在《乐至县志·民国又续志》上记载了产生这一民间传说的实况:“民国十六年(1927年)六月十三日午,突然狂风大作,满天乌云如墨,闪电刺眼,雷声震耳欲聋,雨如倾盆。时县城东三里处欧家祠堂前小溪中冒出一物,头如牛,身似蛇,载乘汹涌洪波顺流而下。所过处,洪水平地陡升丈余,良田、稼禾及房屋人畜,尽遭洪水吞噬,平地留下三尺宽、尺余深的泥沟(注:系异物身过留下的痕迹)。物直至蟠龙河的观音堂前而匿”
观音堂在蟠龙镇上街口的河中,于是,人们世世代代就把异物藏匿的地方叫作藏龙洞。
在藏龙洞所在地这一段河中,四季水清,大旱不涸,就是今天大多数人知道的1979年特大干旱时期,数部抽水机连抽了七天七夜,藏龙洞河段的水也未减一分一寸。
藏龙洞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无准确答案。蟠龙场至今进过藏龙洞的只有一人,他就是民国年间蟠龙场上的渔民杨某。杨某在藏龙洞里逛了三天,带回了令人百听不厌的神奇传说。
紧傍藏龙洞的“麻子滩”,便是当年张献忠攻打内江时,铁骑留在石滩上的蹄迹。
蟠龙镇下场口的官山垭口上,张献忠当年栽植的柏树,至今仍苍翠挺拔。
柏油公路将蟠龙镇引荐给外界,古镇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作者:王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