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乐至考棚及晚清科举轶闻点滴
发布时间:2019-07-27
来源:乐至风情
点击数:2,788 views    字体:         
  • 乐至考棚及晚清科举轶闻点滴

    作者:林福民

     

    科举考试制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人许多都不知道科举是怎么一回事。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即公元587年,废止于清光绪31年即公元1905年,历时1300多年。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让知识分子有出路、有奔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历朝政府都把科举考试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满清王朝,他们的人口很少,进关时才20多万人。要统治如此庞大的国家和如此庞大的汉族人口,大开科举考试,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利用他们来管理社会,自然就成了首选国策。

    隋以前选拔人才是靠举荐,称为举孝廉,各级政府首脑都有举荐人才之责。但举荐制度考察面太狭窄,同时也难免有主观、片面和营私之嫌。相比举荐制度,科举考试则更公平和高效。所以欧洲各国和俄罗斯等都纷纷仿效,用此法选拔文官。孙中山先生曾将科举考试制度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把民国政权定为五权分离形式,即立法、司法、行政、监察和考试。其中考试院的职能就是继承科举考试公开、公平选拔官员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仍然是在继承发扬这一传统。

    其实,读书人走科举之路是很艰难的。十年寒窗,首先要通过童生考试取得学籍后,才有资格参加秀才考试。取得秀才功名后才有资格参加举人考试(即乡试)。取得举人功名后才有资格参加朝庭的京试。京考录取后,称为贡士,然后再由皇帝在大殿亲自主持考试,录取后称为进士。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称为天子门生,地位非常尊贵和神圣,绝非现在那些什么“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那样庸俗和浅陋。高等教育的大门尚未跨进就急着称状元,这不可笑吗?也绝非象演戏那样女扮男装冒名顶替,轻松就能得个状元。

    秀才考试在各府衙所在城市举行,举人考试在各省城举行,进士考试在京城而童生考试则在各县城。只有清初,满清在尚未占领成都之时,因急着选拔人才,笼络人心,便将阆中作为乡试选取人才的城市。现在阆中的贡院保存完好,很有历史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

    乐至的考棚设在下东街的前进巷内。名为考棚,并非是遮阳蔽雨的凉棚,其实就是简易的校舍,晚清取消科举后民国政府便移作了它用。一九四九年以后经改造办成了一所公立幼儿园,一九五二年改办成了小学校,称为前进小学,又称工人子弟校。几年后又恢复成幼儿园一直办到如今。现在县第一幼儿园的位置也就是当年考棚的位置,惜乎考棚早被拆除,没有保存下来。

    在清代,乐至县属川北道潼川府管辖,府治在三台,秀才考试便在三台举行。每届童生参加秀才考试,县令都要带领各界人士送考生到城东十里河廊桥饯行,以资鼓励。放榜后,县令又会带领乡绅大户们到十里河廊桥迎接考中的秀才,一路敲锣打鼓迎进县城并设宴庆贺,其间,县令往往会带头送一份贺礼,于是各商号及绅粮大户们纷纷效尤。如此一来,秀才便有了一份可观的进项,用以置几亩地是不成问题的。所谓的穷秀才其实并不存在,一经考中秀才便是地方名流,即便不是豪绅大户,也绝不会是穷酸之家。乐至一九四九年新政权建立之时尚有三名晚清秀才,全是本地富豪之家。

    满清王朝尊师重教,对知识分子特别优待,凡秀才每年都有一份灯火费,拿现在的说法就是助学金。但秀才们得定期接受学政管理部门的考试,不得荒废学业。第一次考试不合格,则予以训戒和警告,第二次考试不合格则取消秀才功名。秀才们的压力其实还是挺大的,按清王朝的规矩,秀才可以称老爷,见了县令不用下跪,拱手作揖见个礼就行了。若是犯了罪,须得先革了功名才能处罚。秀才如果一直考不上举人,则年满七十后担任一届县教喻,即类似现在的教育局长而后颐养天年。举人进京赶考则更是威风八面,团队前面打一旗帜,上写奉旨进京赶考,沿途官府均有接待和提供食宿交通方便之责。就是土匪也不敢来抢劫,因为抢了赶考举子,便是与朝庭为敌,注定是要被剿灭的。

    所以说知识分子在满清社会地位是很高的,之所以废除科举考试,并不是说明这种方式不好,而是因为教学和考试的内容太落后,跟不上时代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科举考试制度对华夏文明及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即使今天的教育制度,从小学升中学升大学的一路考试的形式中仍可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一点点科举考试的味道。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Copyright © 2016-2017 乐至县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地图谷歌地图 | 蜀ICP备150047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