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乐至龙灯甲天下
发布时间:2019-07-25
来源:乐至风情
点击数:18,167 views    字体:         
  • 乐至龙灯甲天下

    作者:林福民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自古便有舞龙的习俗。且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及国外华人群居之地,逢年过节何处无龙舞?

    然而乐至的龙则别具一格。

    首先乐至的龙不光是龙形,更重要的是灯,是可以游走翻腾的龙灯。第二就是龙形与众不同。其它地方龙平头平尾,呆滞死板毫无威仪,不过是放大了的鳅鳝而已。而乐至的龙是硬颈龙,龙头连生着一段S型曲颈,举起时它昂首怒目傲视天下,活象一条准备进攻的巨蟒,形象十分威猛鲜活。更妙的是龙尾巴曲而上翘,生动地体现了游龙之矫健。在耍龙时通常找个跛子来举龙尾,游走时那龙尾便自然地摆来摆去,使之凭添了几分活泼,惹得围观者开怀大笑。亏也想得出来!再就是材料易得,乐至龙灯是用竹丝扎成龙形后用纸糊上,然后再作色而成。因材质轻巧,故而可以将龙形扎得较为庞大,有的竟有六米多高,可谓气势非凡。乐至的龙灯是按灯笼的构造制作的,无论龙头,龙节子(龙身),龙尾都是空的,里面全都可以点上蜡烛,晚上看去,整条龙金光闪闪美不胜收。更绝的是乐至人想象力十分丰富,想到龙乃神灵之物,出游时必有水族护驾,故而设计了一支庞大的仪仗队。那便是若干矩形排灯,鲤鱼灯、虾灯、蟹灯、龟、鳌、蚌灯等组成的一支规模宏大而系统的龙灯队伍。如此阵仗何处有之?

    余生也晚,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乐至龙灯是在一九六四年的春节期间。那是三年困难时期刚过,百业待兴之时。政府顺应民心,组织了这场盛大的灯会,腊月三十日晚龙灯出行,鼓乐喧天,万民欢腾,只见那排灯及鱼鳌虾蟹蚌等灯,亮闪闪依次列队前导,后面便是三条高大威猛的龙灯。那龙灯队伍前呼后拥,光辉灿烂,耀眼夺目,再加上荡气回肠的川剧锣鼓,使之颇具翻江倒海一泻千里之势,令人心魄震颤,激动不已。那龙灯队伍在大街小巷游行,向人们送去欢乐和祝福,然后游到广场,在广场上腾挪回环,与满天的礼花,动地的鼓乐汇成了欢乐的海洋。如此盛会足足热闹了好几天。

    然而不久,文革潮起,龙灯划属四旧之列,便成绝响。

    天下一绝,真个绝矣!

    据县志记载,乐至向有耍龙之俗。清末及民国时期,县城各大庙宇均有龙灯。其中关帝庙、火神庙,万寿宫、大禹宫、五圣宫、东岳潮等具是大龙,其余廟宇则是小龙。在那些大龙中大禹宫的是金黄色,其它大龙是红色,小龙则是青色。大禹宫的龙安装的是白胡子,称为老龙,辈分最高,出游时其它的龙都得让道。清末乐至龙灯只有几条,民国时期则有十几条,可为一时之盛。龙灯从腊月三十日晚起要耍到正月十五。然后将龙身龙尾都烧掉,只留下龙皮下次再用,谓之龙归大海。乐至龙灯艺人技艺高超,加之材料易得,制作龙灯易如反掌。其它地方的龙敢如此年年做年年烧么?

    乐至龙灯盛于清代,硬颈龙的首创者叫罗仁国,此人心灵手巧是个奇才。他本是一位在县城东街开餐馆的老板,酷爱纸扎工艺,无师自通,善扎风筝及兔、鱼、虾等动物,并首创硬颈龙形象。所扎之物逼真活泼,深受大众喜爱。他扎的龙有硬颈龙和滚龙两种,时有县令爱其技艺,请他扎了一条滚龙带往它处作为工艺品收藏。罗仁国若能活到今天,将纸扎硬颈龙申请专利,必能成功。

    罗仁国有个开栈房的邻居叫唐礼生,慕其技术拜其为师得真传。之后唐礼生便子孙相传,将这一绝活传承了下来。传至笔者所经历的那届灯会,龙灯的制作者便是唐氏后代,那是一位七十出头的老者,大家叫他猫大爷。因他长有一张猫脸,尖下巴,猫的眼睛和猫的鼻子,身材清瘦而灵巧,给人一种幽默活泼的感觉。年轻时大家叫他猫鼻子,老年后大家又叫他猫大爷,他一点也不生气,似乎很乐意这一绰号。有人远远地喊一声猫大爷,他便脆脆地应一声“哎”,真是一位可爱的长者。猫大爷带着儿子在一间废弃的庙宇大殿中扎龙,笔者几乎天天去参观,只见他非常熟练地花竹条、绑扎、糊纸、着色……几天之中一条彩龙便跃跃欲飞矣。

    然而这一切都成过去。猫大爷早以仙逝,他的儿孙们不知能否继其技艺?反正至今再也没办过龙灯盛会。而今,每逢过年无非都是吃酒打牌放鞭炮而已。难怪韩国人要把端阳节注册为己有,据说还要打算注册我们的春节了。龙文化是中化民族独特的文化,而乐至纸扎硬颈龙则是龙文化中独秀的一枝,如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当之无愧。

    惜哉罗仁国!

    惜哉猫大爷!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Copyright © 2016-2017 乐至县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地图谷歌地图 | 蜀ICP备1500476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