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

哀思如缕忆吴老
发布时间:2019-04-17
来源:乐至风情
点击数:8,703 views    字体:         
  • 哀思如缕忆吴老

    作者:周安民

     

    得知吴仲良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不禁热泪夺眶而出。吴老生前的音容笑貌和深铸在我心中的道德风采,历历在目,记忆依然新鲜。怀念之情,不能自已。

    第一次见到吴先生,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我儿子和女儿读博士的专业,都是影视编导,所以,有一次谈到今后的创作打算时,我说,我可能和子女联手,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多的是关注影视方面的写作。两位作家朋友伍忠余、尹林,很赞同我的思路。并说,如果把吴仲良先生的事迹搞成电视剧,一定很有意义,接着,他们还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些吴先生的故事,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最后,尹林说:“哪天我陪你去见见吴先生。”

    去的那天,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几年,我们有些同胞,像变魔术一样,一出国门,就变洋了,而且,以谁洋得最快、最彻底,为最光荣。那么,这位长期生活在洋人世界的乐至老乡,又怎样呢?怀着这种好奇心,我们来到了吴先生在吴仲良中学的宿舍。一进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那位慈眉善眼的老人,周身上下,完全是地地道道的廉价国货,说起话来,一口乡音,丝毫不带洋腔洋调,仍然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中国特色,原汁原味地保持着乐至特色!我心里暗暗佩服:“我们这位乐至老乡,硬是经得住熬炼,几十年扎在洋人堆里,还没有把他改造过去。”

    正式采访以前,先生很随和健谈,天南地北,视野开阔,显示了老人阅历丰富,见多识广。然而,一说到他无私奉献,造福社会的时候,话就少了,几乎是我问一句,他答一句,甚至我有时连问几句,他才不很情愿地勉强作答。临别之前,我说了打算写他的电视剧的意向,他也婉谢了,只是淡淡地表示:“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做了一点平平常常的事。还是写写其他同志吧。”

    这次采访,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觉得生活中的吴先生很低调,没有一点炫耀与张扬,显得那么谦虚与质朴,他是属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样的人。联想到当前,有些人稍有芝麻大一点成绩,总是不失时机地自我吹嘘,甚至,以此作为向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便油然增添了我对吴先生的几分敬意。

    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的真实的吴仲良先生。

    吴先生在乐至,上午常和我们在我家对面的茶馆喝茶,大家说古论今,无拘无束,自由宽松,其乐融融。他丰富的知识,过人的阅历,热诚的态度,让人如沐春风。我们都非常珍惜每次与他的见面,享受每次与他的交谈。到了中午,他总是盛意拳拳,热情招待,绝不让朋友破费。这是他在待人接物方面,一贯的宽厚风范。接触多了,我对吴先生的了解也就逐渐加深起来。

    吴先生是乐至县三星乡人。自幼家境贫寒,3岁死去父母,家产被人巧取豪夺。稍大,帮人放牛,勉强赖以维持生计。11岁,离乡背井,外出提篮叫卖纸烟、瓜子、花生糖。从此,颠沛流离,浪迹天涯,踏上了漫长的谋生之路,足迹遍于成都、重庆、南京、上海、无锡、汉口、广州、香港,几经辗转,到台湾经营餐饮,最后又到纽约继续扩展业务。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地奋斗,节衣缩食地积攒,终于有了一点积蓄。

    历经磨难的求生岁月,饱尝辛酸的底层生活,不仅使他感受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且炼就了他百折不屈的顽强意志和同情弱小、济世扶贫的善心。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吴先生完全可以将自己的钱,拿去扩大再生产,赚取更多的利润,这样,他早己成为亿万富翁,车马盈门,安享清福了。也可以带领全家老小,周游世界,环球旅行,尽情领略异国风光,充分享受人间欢乐。但是,这些都与吴先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相矛盾。他一生屡遭诈骗,损失惨重,吃尽没有文化的苦头,深感教育的重要,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体验刻骨铭心。改革开放后,他回国看到家乡贫穷落后,心情十分沉重。这时,家乡父老的忧乐,就是他的忧乐,已经成了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的最高准则。所以,他毅然决定,将自己几十年一锅铲一锅铲挣来、一分钱一分钱攒下的辛勤积累,在家乡乐至县、内江市、资阳市,先后捐款2000多万元,兴办小学15所、中学15所,幼儿园、养老院各一所。20多年来,对考入吴仲良中学的贫困生,不仅免交学费,还给与生活补助,并专门设立奖学金,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不断上进。同时对考入大学的贫困生,资助路费和学费,前后多达400余人。另外,美国法律规定,外国人到美国留学,必须要有正式取得美国国籍的人作经济担保。吴先生先后给中国10多名留学生作了经济担保人。这些当年由吴先生担保,后来在美国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年轻人,今天已在很多尖端科技领域,展翅高飞,大显雄才。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通往霞光万丈的金光大道,这金光大道的铺路人,就是吴仲良先生。

    吴先生并非什么巨商大贾,在美国,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业主。他不遗余力的善举,使数以千计面临失学的青少年,继续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吴先生本人,平时生活却十分节俭。作家马魁武先生告诉我,他认识吴先生,吴先生不认识他。他说,有一次,他从乐至去重庆,恰好与吴先生同车而且座位相邻。汽车开出一阵之后,他看到吴先生从衣袋里拿出一个桔子,吃了几瓣,剩下的又放进衣袋;隔了一段时间,又拿出来吃了几瓣,剩下的又放进口袋;这样一连反复三次,直到车拢重庆以前,把最后一瓣吃了,才将桔子皮丢进垃圾桶。以后,他又几次看到吴先生在乐至县城的街沿边,和赶场的农民同桌吃面条。他说,吴先生自己用钱像抽丝,捐起钱来又那样大出手,这个人硬是不简单!确实,吴先生常有一些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惊人之举”。在家里,一日三餐,几个素菜,甚至一碗凉粉、一碗面就可以打发。如果招待朋友,桌上有剩菜,他一定打包带回家去。有次县政府要盛情款待他,他婉言谢绝道:“我一碗红苕稀饭就够了。还是把钱节约下来,用在孩子们身上吧。”早些年回大陆,他总是先飞重庆,然后拖着病腿,挤火车到资阳,再转汽车到乐至。后来,有重庆直达乐至的长途汽车了,他就坐长途班车。绝不许专门派车接送,否则,他会不高兴。这与当前某些追名逐利让人侧目之辈,真是不可比拟。

    谈到为什么要捐款兴学时,吴先生说:“家乡生了我,养了我。我现在又有了报答的能力,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一份力量是应该的,钱这个东西,只要值得花,再多也不可惜。办学造就新人,下一代素质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强盛。我希望家乡的青少年,将来走出去,个个都是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护士、人民教师!”吴先生的话,平淡朴实,没有什么豪言壮志,但我感到,他有一种人格力量在冲击着我。

    而我们个别腰缠万贯的大款,平时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对公益事业,却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有时捐献,也是偶尔为之。哪像吴先生那样,数十年如一日?这些人钱是有的,缺的是像吴先生那样一颗赤诚的心,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正是吴先生感人至深之处。

    有一次,一位从成都远道而来的余先生,专程到乐至参观吴仲良爱心堂,我有幸随同前往。在爱心堂里,我特别注意到,由吴先生捐款修建的中、小学,除了以吴先生本人的名字命名并担任名誉校长外,有很多是以他儿子、女儿、孙儿、孙女的名字命名并担任名誉校长。这非常鲜明地凸现了吴先生爱国兴学的壮情与壮志,他要把自己的这种壮丽的精神追求,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传承下去,叫子孙后代永远都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责任。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恋乡情结!

    在爱心堂里,我还注意到,那张爷孙三代全家福的照片,几十个家庭成员,没有一个外国人。吴先生解释说:“我家有两条铁定的规矩:第一,回到家里,必须说中国话;第二,不管男女,找对象必须找中国人。”吴先生把爱国恋乡情结,永远溶化在子孙后代的血液中,让他们世世代代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这又是一种多么深厚、多么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吴先生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酷爱艺术,兴趣高雅。几十年来,省吃俭用,收藏了不少名人字画。陈列在爱心堂里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吴佩孚、张学良、杨虎城、杨森、张大千等人的作品。尤其珍贵的,还有国民党元老、20世纪中国十大书法家之一的于右任先生亲笔撰写并赠送给吴老的书法艺术珍品。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吴先生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字、居无画”。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这也反映出吴先生深厚的爱国热忱。

    吴仲良爱心堂不是一般的展览馆。它洋溢着一种“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温馨。它以吴先生特有的精神力量和强烈的人格魅力。震撼着我们的心,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怎样才叫活得真正有意义,真正有价值,它是一个发人深思的人生启示堂。

    吴先生的倾情奉献,誉为“川籍侨胞捐资建校的旗帜”,被聘为四川省侨联名誉主席。其感人事迹,通过《海内与海外》、《摄影》、《农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四川侨报》、《成都晚报》、《内江日报》、《资阳时报》等新闻媒体的报道,在海内外广为传颂。吴先生连续8次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1999年50周年大庆,荣登天安门城楼,观看雄伟壮观的阅兵盛况和群众游行。每次应邀进京,都在人民大会堂与同侪先后受到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宴请。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三巨人传》(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中说:“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难而成为伟大。”当年,吴先生11岁离家,外出谋生的时候,一身破烂,两手空空,几十年以后,他带回来的不仅是2000多万元的捐款,更重要的是他带回了苦难中奋发自强的精神和生活中千锤百炼的人格。这是任何金钱都买不到的,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是他为家乡人民带回的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吴先生80高龄,还兴致勃勃到西藏高原游览。从他谈兴很浓地向我们讲述在拉萨等地的所见所闻的神情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他踏上那片神奇的土地的时候,游兴一定更浓。吴老一生饱经风雨,垂暮之年,仍然保持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炽热向往,这种气质,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近年来,我常住北京、成都,与吴老相聚的时间很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3年前的一个上午。那天,我应邀回乐至参加纪念陈毅元帅和谢无量先生的一个诗会。因为开会的时间快到了,便步履匆匆,目不旁视,直奔会场而去,到了天池公园,听见有人喊我,一看,是吴先生。他坐在树荫下的轮椅上,和很多群众在一起聊天。我赶忙上前问候。见他那张始终微笑的脸上,还是那样容光焕发,便放心了。我知道他有脚疾,容易摔倒,每次聚会,大家都热情搀扶。所以,我便问他需不需要上侧所?他说:“不需要。不需要。”并催促我:“你有事,先忙去吧。”我对他说,改天一定登门拜望,便告辞了。诗会结束,我去了一趟遂宁,返回乐至,他已经回到美国去了。真没想到,那次见面,竞成了我与先生的永别!

    从公交到私谊,我与吴老将近20年的交往中,他那既亲切随和又义正词严,既温厚宽容又刚正不阿的品格,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如今,先生已经离开我们而去,留下的是他大爱无疆的无私奉献!是他硕果累累的辉煌!是他树在家乡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家乡人民永远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发表评论

*

* 绝不会泄露


Copyright © 2016-2017 乐至县归国华侨侨眷联合会 All rights reserved.|百度地图谷歌地图 | 蜀ICP备15004767号-2|